棉胎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棉胎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新常态呼唤新心态

发布时间:2020-07-13 18:14:30 阅读: 来源:棉胎厂家

“新常态”来临,不仅改变经济运行的轨迹,也纠正和颠覆了影响长久以来人们的认知偏差与理念——“新常态”必须具有“新心态”。

革除“GDP膜拜”旧思想

GDP曾被无数地方政府官员顶礼膜拜。不少人明知该指标并不能完全体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高低优劣,但仍对这小数点后的内容无比介怀,生怕这张“经济考卷”得分降低。

事实上,地方政府为“政绩”推动GDP增长的倾向一直备受争议。今年取消超过70个县市GDP考核的消息一出,媒体和公众一片叫好。“淡化GDP,重视民生”已成政绩考核新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已经开始重塑经济发展思路,即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内时,着力调结构、促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市场经济已如一个初入学堂的学童成为一个将进入高校的青年一样,处于蜕变转型的关键时期。

“GDP膜拜”已无法适应已然蜕变成长的中国经济。地方政府需要摒弃旧思维,要留出一些时间、财力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前进模式,就能适应新常态下的发展。

杜绝“跑部钱进”潜规则

地方上要拿到中央财政资金,就要经常性地到各部委部门跑动“沟通”,四处求人,打通关节,暗箱操作,其间的桥段堪称“精彩纷呈”;部分企业要拿到专项资金,不在技术研发、市场调查等方面多花功夫,却在“找渠道”、“编故事”,卯足力气跑部委、“做公关”。

正是在这样的潜规则指引下,原本定位为服务型机构的驻京办也彻底沦为各地“跑部钱进”的前沿阵地。

在政府强监管、强审批的背景下,各家企业为了专项资金竞相争夺,形成了一味追求行政资源与政策优惠的畸形心态。这种非常规的竞争也造就了专项资金一支持、企业便一哄而上、加剧产能过剩的恶性循环怪圈。

权力集中,腐败滋生,政府之手过长,市场机制必将失灵。

然而,浑水不再,何以摸鱼?新常态下,随着新一届政府简政放权的不断推进、财政分配制度的屡屡创新,越来越多的灰色地带与权力“猫腻”曝光于阳光之下,“跑部钱进”正面临被“釜底抽薪”的境地。

涤荡一夜暴富“炒”字诀

炒房、炒煤、炒地、炒钢……新常态下,昔日这些疯狂的、畸形的“炒”字诀在新常态下将难有空间。

在“不再搞大水漫灌”调控的背景下,各行各业包括日益崛起的新兴产业,都须认识到回归理性发展的重要性。“天上掉馅饼”的一夜暴富神话已经绝迹,继续沿用以往的思维思想做生意、搞经营、进行投资创办企业,是走不远、搞不好的。

励精图治、脚踏实地去做实业、搞实体、抓技术革新,才是发展之道。

告别“涸泽而渔”求增长

占地建房、沿江排污、毁山挖矿……从地方到企业甚至个人,无所顾忌地透支周边环境,再利用牺牲环境所换来的资金进一步盲目扩张产能。“过剩”噩梦突然袭来,不仅暴利一夕破碎,连青山绿水都一去不返。

这种唯利是图,用环境换发展,用明天换今天的“杀鸡取卵”谋求快速发展的心态必须叫停了。

新常态下,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成强弩之末,“涸泽而渔”的心态若不抛弃,失去的将不只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良机,还将失去民心。

新常态,新心态。我国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摒弃以往的浮躁心态、增强信心顺势而为才能闲庭信步,保持高质量、平衡、可持续发展。(记者汪文品 黄博阳)

相关报道:全球热议中国数据理性辨析经济调整

最新公布的一些中国经济数据有所下滑,引发部分市场人士对中国经济走势的担忧。新华社驻外记者走访长期关注中国经济的学者,请他们畅谈对中国经济新常态、宏观政策、结构调整以及改革难点与挑战的洞见。

数据弱VS亮点显

英国经济分析机构凯投宏观经济学家威廉姆斯说,中国最新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差于预期,但由于劳动力市场仍保持健康和好转态势,这将支持经济增长,预计政府短期内不会推出刺激政策。

威廉姆斯认为,数据显示城镇岗位需求和求职者的比重创历史新高,城镇职工收入增速也高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即使是农民工,其收入水平也保持两位数增长。

美国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黄育川说,鉴于中国经济的复杂性,没有单一的指标可以全面反映中国经济。由于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正在缩减,就业不再是大问题。

黄育川认为,中国需要的是能够衡量经济增长更可持续的指标。结构性改革成效需要几年时间才会在关键指标上体现出来。过于关注季度经济数据并不合适。真正的挑战是政府能否落实致力于提高生产力的改革。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研究员陆瑞安说,与房地产市场和第二产业降温相比,服务业增长保持强劲。这在意料之中,因为一些定向措施直接瞄准中小企业,其中大部分属于服务业。决策者应当进一步放松对私人和外国投资限制,特别是服务业领域。

增速减VS新阶段

陆瑞安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可能是一个积极迹象。“长期来看,我愿意看到中国经济减少对投资和信贷的依赖,更加倚重消费和服务来推动经济增长。更加依靠服务业有利于增加就业。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尽管工业产出增速放缓,就业增长仍然强劲,因为与过去相比中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加了。”

德国智库欧洲经济研究中心自2013年9月起每月公布针对中国宏观经济的中国经济专家组调查指数。智库研究员莱尔布斯说,虽然近期工业生产、信贷以及新房开工率等数据不够理想,但受访专家对中国未来一年经济发展持乐观态度。调查指数近三个月来表现平稳。9月最新发布的调查指数虽较上月略降0.3至18.8点,但仍高出过去12个月16.0点的平均水平。

受访的32名市场分析师中,93.7%认为中国当前经济状况为“正常”至“非常好”,56.3%认为未来一年中国经济将“轻微改善”或“改善”。该调查预计,中国经济今年第三季度增长7.4%,第四季度增长7.5%,2014年全年增长7.4%。

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资本市场部发布的报告看好中国经济。报告说,中国经济增速在2014年前几个月有所放缓,但放缓之势第二季度结束,经济已企稳回升,这受益于中国推出的微刺激和宽松货币政策。报告认为,应减少对中国经济急速下滑的担忧。

微刺激VS谋定力

俄罗斯国际商业银行证券部首席经济学家基巴尔金说,中国政府出台的微刺激政策让持续增长成为可能。对中国来说,鉴于通胀水平持续稳定,现在是放弃刺激、专注改革的绝佳时机。中国目前已具备给利率市场松绑的条件,通过加速出口弥补内需增长放缓。

日本经济学家加藤义喜认为,持续了30多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出现适度减速十分正常,有利于结构调整,中国不必太拘泥于国内生产总值在一定范围内的增降,更重要的是要看重经济发展质量。当前中国经济最大的课题不是如何促进高速增长,而是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完善机制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将产业结构提高到新水平。

巴西银行联合会前首席经济学家特勒斯特认为,基数变大导致中国增长放缓是正常现象。中国正在进行经济转型,暂时放缓是为了更长远利益。

威廉姆斯说:“总体而言,最新数据并不大可能会让中国经济政策有大的转变。我们仍然预计,中国将继续执行今年以来的政策,如对部分行业进行定向支持,但不会推出大规模刺激政策。”

他说,一个愈发明显的迹象是,比起保持短期高增长,中国政府更加关注中期改革成果,因为这会使中国经济走上更加健康的发展道路。(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乐绍延、曾德金、高攀、文史哲、刘怡然、荀伟、吴心韬报道)

金州订做西装

泸州工作服订制

三明订做西装

邓州职业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