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胎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棉胎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政策扶持产业产业带动致富在家门口就业还享租金分红图【消息】

发布时间:2020-09-16 04:06:48 阅读: 来源:棉胎厂家

文/图 全媒体记者任德志

中国江西网讯 在井冈山茅坪红色讲习所的院子里,有一口小池子,池子里汩汩地冒着清水,谁也不知道这口池子有多久的历史,当地村民打趣地说,“这水可甜哩,不信你喝。”

水很清冽,细细品尝似真有淡淡的甜味,可当地村民脱贫奔小康生活的“甜”,我们却看得更为真切。借着红色讲习所,村民们不仅感受到了红色文化,也学到了“绿色”技术。

获得扶持的贫困户在光伏基地内耕作。

智能观光棚内景。

农户学种黄桃年收入成倍增

初春的黄桃树,还只是光秃秃的枝丫,3000余亩的茅坪黄桃产业园,放眼望去,也只是荒凉的黄土和不太起眼的黄桃树,但是在茅坪乡常务副乡长谢雄华的眼中,却已经看到了漫山桃花盛开和沉甸甸的黄桃挂满枝头的场景。

“到时桃花盛开,我们会举办桃花节,吸引游客来参观。”谢雄华想得很清楚,产业是脱贫的根本,黄桃产业园发展起来,对当地脱贫致富具有很大的推动力。但是,又不能单单只发展黄桃产业,延伸的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产业也能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好处。

茅坪乡已经将全乡102户贫困户纳入了产业园,他们以土地计息和资金入股的形式,占到了产业园股权的22.5%,等黄桃上市获得收益,贫困户就可以按照股份获得分红。

“除了分红,村民在产业园务工也有收入,因为黄桃树需要人除草施肥,采摘也需要人手。”但村民们没种植经验,乡里的红色讲习所就发挥了作用。“我们会邀请一些专家,来讲习所教授村民一些种植技术,偶尔也会进行现场教学。”

43岁的朱秋芳以前在外打工,2014年患尿毒症后回到老家,现在是产业园里的护工。“每个月都会去讲习所培训,每次都会培训3个小时左右。”慢慢地,无一技之长的朱秋芳学会了黄桃种植技术,家里的年收入也从之前的1万元增加到了现在的三四万。

蔬菜种进大棚提质又增产量

茅坪乡的黄桃产业园,建成后年产值可达1.1亿元,不仅仅是党员干部,村民们也从产业园中看到了奔小康的希望。尽管黄桃产业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井冈山并没有让这种模式“遍地开花”,不同区域“因地制宜”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产业。

拿山镇,是井冈山最大的农业镇之一,村民以种植露天蔬菜为生,但是传统的种植方式容易受到气候影响,质量和产量都不高。2017年8月,在政府牵头下,拿山镇引进外来农业科技公司,流转村中600余亩土地,建造了智能观光棚和连体蔬菜大棚。

“智能观光棚主打农业旅游,棚内将种植200余个蔬菜品种,棚内建有栈道,建成后将对外开放收取门票。”拿山镇党委书记王笛介绍,预计观光棚每年会有50万人次参观,门票收入预计2000余万元,而连体蔬菜大棚则直接种植贴补类蔬菜,一个棚一个品种。“农户收入也很多元化,除了土地租金收入,公司还会从收益中拿出一定比例给农户、贫困户进行分红,此外,村民还可以在这里务工获得工资收入。”

按照农业公司负责人苏培军的说法,他希望将传统的农民转变为现代产业工人。“蔬菜的市场需求很大,而普通的露天种植,产量和质量都无法和设施农业种植出来的蔬菜相比。”他介绍,设施大棚可以进行雨水隔离、温度调节,提供足够水分和营养,能够保证蔬菜“健康”成长,质量和产量都有改善。“村民还可以无偿学到种植技术,技术提高,我们给他的工资也会相应提高。”

光伏加上种植节约地创造就业

茅坪乡和拿山镇,都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而坳里乡,却选择了发展新生产业――光伏。作为近些年的新生事物,光伏扶贫产业面临着基础薄弱、工期紧张等难题,但坳里乡却探索出了一条快速精准、长效多赢的光伏产业扶贫之路。

整齐划一的光伏电板,电板下方种植了绿油油的饲料草,横纵交错的水泥路穿插于基地内。很难想象,在这之前,这里只是一个砖厂。坳里乡副乡长李飞飞介绍,最早的时候,这里是废弃的耕地,后来出租做砖厂,到期后又荒废了,这才想到用来发展产业。现在,这个58.17亩的光伏电站,每年能创造300余万元的收益,159户贫困户可以从中获得分红。

这还不够,光伏虽算产业,但是贫困户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收益也很少。反复探讨后,坳里乡决定将发电和种植结合,在光伏电板下发展种植业,要种植,就需要劳动力,养护也需要人手,这样一来,既最大化利用了土地,又给村民创造了就业。

“现在已经种了桑葚、饲料草(喂鱼),等天气暖和,还会种植一些玉兰等药材。”李飞飞称,目前已经吸纳了100余名贫困户在基地内工作,每人每天至少120元工资,以后养护工作也会让贫困户来做。

目前,该基地已经实现了全乡所有贫困户分红全覆盖和全乡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全覆盖。这意味着,不仅仅是贫困户,全乡的4个村集体,每年也能分到5万的分红,真正做到了扶贫精准“到村、到户、到人”。

新“三问”问出脱贫致富好路

“GDP能增加多少?”“财政收入能实现多少?”“固定资产投资能有多少?”这是往常发展过程中的普遍“三问”。而在提升巩固脱贫成效过程中,井冈山更注重新“三问”――“村集体经济能否得实惠?”“农民能否得收益?”“贫困户能否全受益?”

正是这“三问”,为井冈山的脱贫奔小康之路问出了一条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首先,井冈山依托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找准了产业增收的路子。保证家家户户都有产业,实施“一户一块茶园、一户一块竹林、一户一块果园、一户一人务工”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茶竹果富民产业。2017年,井冈山新增茶竹果面积8万亩,全山茶竹果面积发展至48万亩。

其次,通过政策扶持,让家家户户都受益。创新奖补机制,每年安排6000万元奖补资金,实施差异化奖补政策,降低产业奖补门槛。例如针对非贫困户,新增连片种植茶叶50至100亩的,每亩奖补900元;100至200亩的,每亩奖补1000元;200亩以上,每亩奖补1200元。针对贫困户,新增一亩以上,就可获得每亩1200元的奖补,并为贫困户购买产业保险。

同时也注重培育新主体,村村强造血。引进有实力、带动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每个乡镇都有主导产业,每个村都有产业扶贫基地,壮大村集体经济。截至目前,井冈山扶贫合作社已有476个,家庭农场增长到189家。(江南都市 报)

辉煌彩票官网版下载

天天有喜2bt(gm版)

幻想圣域(奥格韦伯)

掌机小精灵旧版